《2024年终总结》胎死腹中,其实一同挂掉的还有《我这个30岁的老登》(当然标题不一定是这个),后者死在腹中已达半年。
时间像一头野驴啊!
相比于被这头野驴创死的表达欲,还是消费起来比较简单,所以糊弄一篇流水账,记录一下2025Q1 书、影、音、游的消费记录, 抛弃书影音游每个分类列一列项目、评价一下这种结构,这篇流水账将按照话题组织,因为有些话题,在不同的作品中都有呈现, 文章最后再给出推荐链接。这样可能更符合心流的状态。
阶级
这个马克思主义术语之所以首先涌上心头,是因为法国作家迪迪埃·埃里蓬的《回归故里》这本书。除了中学课本和大学选修课以外, 我个人对这个词其实甚至有点感到陌生了,我想原因可能在于在我的人生经历中,阶级已经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叙事了,“阶级跃升” 才是。当然,“阶级跃升”这个词应该也是在近年经济增速放缓之后的事后描述。就像在坐船前行,如果船速和水速保持一致,人很难 观察到相对于水的流动。
埃里蓬自称是一位法国左翼共产党,托洛茨基主义者(在中国更熟悉的代称可能是托派),成长于工人阶级的他同样惊讶于自己口口声声 的工人阶级其实一直很具象,在回归故里的过程中,试图用阶级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环境以及在成年之后与家庭的关系,像外科医生 一样解刨自己的人生。尤其是里面提到工人阶级并不天然是左派,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合适的时间出现,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今欧美 工人阶级反而支持极右翼,并认为他们可以代表自己。
与此相关的新闻还有《特朗普2.0》以及《法国极右翼总统候选人勒庞被逮捕》,目睹一个右翼资产阶级是如何被失业的工人阶级选为总统, 并与科技行业大资本家合作,一方面非常有趣,另一方面让我想到那句著名的“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之后的一系列转向,历史 还挺押韵的。另外还有小宇宙播客上关于英国工党新首相基尔·斯塔默的“类东亚阶级跃迁叙事”,环球同此凉热哈,作为工党政府,肯定要 被美国踢屁股了。
同样包含东亚阶级视角的还有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当然了,一部电视剧可以包含的面太广了,如何评价一部作品还是老生常谈的千人千面。 不过我想,能把女性主义、时代变迁、婚姻家庭这些创作者想表达的意图都准确传达给观众,以家族史的方式切入社会生活的几乎方方面面, 对于已经可以工业化生产这样电视剧的韩国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豆瓣评分高达9.6也不足为奇。通常类似于“现实中不存在的完美男主 与娇妻文学”这样带有标签化的批评,我认为拿来评价此剧有点过于单薄。
因为作者有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所以凡是文艺作品,必然有虚构的地方,纪录片都不例外,虚构还是写实并不重要,祥林嫂和阿Q现实中 不存在并不影响鲁迅的深刻批判。此剧在描写阶级与时代变迁中的血与泪方面是非常值得中国同行借鉴的,几乎完全一样的东亚社会环境与话语体系, 也许当船速不快的时候再去观察水流才能更入骨。
下面一段引用自《回归故里》:
在阅读这位肤浅而喜欢说教的教授所作的几篇毫无层次和亮点的文章时,我看到了这句话:“如果我努力回忆自己在学习社会学之前是否产生了阶级意识, 我几乎回忆不起来,而这并不是因为年代久远导致的记忆模糊;换句话说,我不认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一定认为自己从属于社会之中某个既定的, 被称为阶级的群体。社会阶层无疑客观存在,但阶级成员的阶级意识并不一定存在。
我认为资产阶级出身的儿童缺乏阶级归属意识是可能的。统治阶级意识不到自己属于某个特定群体(就如同白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白人群体, 异性恋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异性恋群体)。因而,这段评论也展示出它的真实面貌:属于特权阶级的作者天真地承认自己在接触社会学之前没有阶级意识, 而这件事本身恰恰展示了他的社会身份。我只见过这位人物一面见到他后我立刻觉得反感。我讨厌他虚伪的笑容和柔和的声音, 他用这种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沉着、理性,但归根结底无非是展示着他作为资产阶级所拥有的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成熟稳重的思维方式。
成长
苏珊·奈曼的《为什么长大》绝对是一本被名字耽误了的优秀哲学读物,本书的主题其实是教育尤其是自我教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会逐渐觉得“学会”了 社会运转所需的一些“知识”或者“规则”,而你的内心深处仍然觉得少了点什么,即便现在的你懂得了大到诸如如何投资、如何租房买房、如何工作,小到如何 坐公交坐地铁、如何解决一餐、如何与人说话,你仍然回想起没有这些知识时候的自己,并惊讶的发现,那时候的你,同样有现在没有的东西。
下面几句话引用自《为什么长大》:
“童年是不确定的,人生的其他阶段也是如此。” “启蒙思想家从来不认为理性是没有限度的;他们只是拒绝让教会和国家设置我们思想的限度。”
“他们借此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思考真正限制我们生活的问题。你可以走进电子产品店,选择令人眼花缭乱的智能手机。 但是,对于代表你的政府、政府从你身上收取的税金的使用以及限制你的法律,你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是理性告诉我们目标,但激情可能使我们偏离目标。通过正确的教育,理性与激情可以结合起来,但是很少有人能有幸接受正确的教育。”
“在康德看来,从独断论的确定性到彻底的怀疑论的转向在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纯粹理性问题上标志着其幼稚时期的第一步,就是独断的。 其第二步是怀疑的;而这一步,是表示经验已经使我们的判断力变得更聪明而更慎重了。 ……所以,怀疑主义乃是人类理性的休息所,在那里理性可以反思它的种种独断性的流浪经历,而检查一下它所在的地区,使得它将来可以更正确地选择它的途径。”
“直面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世界的事实,同时却拒绝放弃心中想要的世界。 ” “如果行为和回报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那就需要恢复平衡,不是通过改变你自己对恢复平衡的要求,而是通过改变这个世界。”
有时候还是会感觉到愤怒,忘记什么时候写下的下面一段话:
一直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爱”是很重要的,这也是目前看来我们有别于AI最大的地方。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会觉得以前复杂的事情简单了, 那产出好的内容、做出好的产品就会变得非常轻松,可我觉得这种技术性的进步并不会改变因为没有“爱”而导致的无趣和空洞。 就像任天堂的哲学“枯萎技术的水平发展”一样,用看起来过时的技术,一样可以做出直达人心的产品,而与之相反的失败例子数不胜数。
没有爱的人总觉得按照一定的公式,说一些别人也说的话,做一些别人也做的事就能成功,其结果只是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垃圾而已。 你可以说我傲慢,可我所追求的也许仅仅是未来某一天看到曾经的设计仍然能会心一笑,甚至与他人无关。“一个人的思想如果不是来自于自身的经验, 就不具备任何指导价值”,你们就是在瞎扯罢了。
力所能及的精益求精是可以超越时间的,没有人会觉得一台十年前的iPhone会比最新款的Redmi廉价,十年后也会是如此。二十年后,人们在聊起工业设计时, 也一定会有 iPhone4 的一席之地,而现在不过是数字的迭代而已,"a better piece of shit", “实用主义和市侩是一对双胞胎”, 技术的发展会让你更有用更能用更好用,让人产生种种“不用心也可以做出来”的想法,确实没问题,可价值是递减的,用户本身就没有价值,所以你没有利润率。
甚至技术的发展本身所需要的日复一日都来自内心深处的热爱与相信、笃定,无论是神经网络还是mRNA都是如此。
平衡是为了不用平衡。
直到看到书中关于康德思想的表述,你会有一种“原来它在这里等你”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可以被叫做福至心灵,我可太喜欢康德了,除了看不懂他写的啥以外。
《鱼不存在》也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认识,是一面很好的可以反射自身成长的镜子,“斯坦福校长的强悍人生”,就是社会对这本书的认识, 这种滑稽本身成了作品的一部份,直到未来可能会发现的鱼不存在,它会一直盯着你,而你也在盯着自己。
《黄石1923》则属于中观的成长,是一个家族对于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贪婪的人性的反射,当你成长于一个更严酷的环境以及更贪婪的人性中时,你才会觉得这些痛苦 是财富,可实际上这些痛苦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个故事而已,被阉割了讲故事的能力之后,你会发现大部份人只是多了一个说教别人的谈资,问一个或两个为什么后, 他们会用“历来如此”和“别想太多”回答,这何尝不是一种残酷呢。所以一再压下自己想劈头盖脸输出一顿的冲动,只是可怜得嘿嘿一笑。
《红楼梦》也属于差不多的分类,你需要一副铁石心肠,才能面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然连阴阳嘲讽都是在动心,林妹妹还是太爱了。
历史
一个好的城市,需要一本好的历史,高马可的《香港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豆瓣收录不进去的历史,虽然写的有点单薄,不过因为本来就是简史,当如其名。
“香港华人不分乡籍和行业,都视文武庙为主要的公共事务中心。” “与英国人相比,葡萄牙人较多与华人通婚,还会说粤语,他们的等级似乎介于其他欧籍人和欧亚混血儿之间。 ” “香港所孕育的,似乎反而是一种保守的中国民族主义,而这种民族主义受香港的英国殖民地地位所塑造。”
“港府和英国政府屈服于中国政府的压力,不推行民主改革,反说香港人不想实行民主,香港人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对三个政府都十分反感。”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关于全民普选的建议,尤其是英国人统治香港这么久,之前却从不推行普选。 ”
“然而,英国也因为这次主权移交而赢得新的威望和尊重。 在对香港的统治步入尾声前一直拒绝实行代议政制的英国人,在临近九七的时候摇身一变, 忽然成为民主改革的坚定推动者(西方媒体尤其以这种形象来呈现英国人),而对比起中国政权,这个形象更是鲜明。 有关殖民地政府种族歧视和 缺乏政治代表性的种种历史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自鸣得意的信念,认为香港若非在英国统治下变得如此繁荣,中国大概不会想拿回这个城市。 英国广播公司在报道中赞扬香港是英国的遗产、自由市场的低税天堂、华人干劲与英国仁治的完美结合。 美国有线新闻网络(CNN)香港分站站长齐麦可(Mike Chinoy)发觉,美国新闻有关解放军部队开进香港的报道,「给人俨如北京屠夫压境的感觉」, 而对「数以千计兴高采烈欢迎解放军进城的新界居民视若无睹」。”
“英国人对香港有许多贡献,永远会被人铭记,但同样永留人们心中的,还有他们造成的许多恶果。” “某些观察家认为香港没有非殖化,而是被再殖民,只是宗主国由伦敦转为北京。”
“香港特区的问题不能只归咎于北京。 陈明銶说:「同样应受责备的,还有基础不足、不健康的政治文化、不完善的法律─政治架构,以及不良的官僚作风, 而这些都是沿袭自英国人的问题; 此外,香港人由于在殖民地时代所受的剥夺,导致现在没有能力坚定地捍卫他们珍视的自由、民主和高度自治。”
“如果说对于香港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香港人应记一功,那么,造成香港房屋环境和社会服务差劣、教育制度高压,以及政治文化薄弱,香港人也难辞其咎。 如果香港大众确实如一些批评者有时候所宣称那样,对殖民地政府在社会服务和政治改革方面成绩拙劣深恶痛绝,那他们就应当挺身向政府争取。 1970年代的政治和社会运动份子经常受到华人社会各阶级的人仇视和阻挠,这些人认为香港的情况已比中国好很多,告诫其他人不要参与政治和为政府添麻烦。”
文字本身足够直白,我也没什么别的想说的了。
最后拿马伯庸的三本历史YY小说滥竽充数一下吧,《食南之徒》歪了一个吃货出访南越的故事,看起来像是马伯庸来广州旅游了一圈得来的灵感, 除了吃的以外又熟悉了一下地理知识;《太白金星有点烦》是马伯庸“巧”的登峰造极;《古董局中局》应该是早期写的,其实不是很严密,像连载网文。 总之和看电视一样,图一乐,保底6分,上限呢也就那样,我要是投资电视剧高低投一下,和《哪吒2》一样杀时间而已。
不过马伯庸的书都挺好读的,如果朋友们下班后不想刷抖音/刷B站/打游戏/追剧/健身房等等(which -99%),想重拾阅读习惯或者想尝试沉浸式进入一段相较之下 略有深度的时间,《太白金星有点烦》就挺合适的。
说到历史,就不得不再提新闻了,《何同学翻车》《雷布斯着火》,真的挺无聊的,没有人信仰神,人们只是喜欢造神,然后毁神,然后无限循环。人间悲剧 莫过于此了。不知道网红们看到自己那些激情到狂热的粉丝的评论是什么感想,也许他们不看,代入一下我要是看到应该是会有一点怕,怕这些狂热的激情有朝一日 变成狂热的仇恨。就像香港民主化改革的历程一样,虽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不要最后,在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走入死胡同。
总结
就这样吧,都是观点输出,没什么好总结的。感觉观点都在原地打转,问了下 Deepseek,它这么说:
(前面省略一万字) 所有值得书写的思想,都诞生于认知舒适区的灰烬之上。
这个事情还是需要勇气加上信仰一跃,我更觉得可能暂时来说,螺旋上升理论比较适合,毕竟观点本身是有变化的, 目前确实缺乏勇气把这个框架一把火点了。
最后,祝大家嘎嘎上分,生日快乐,有病早治,不被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