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干!把你的衣服洗了!”,回家我妈生气的时候就会叫我“杜成干”,这个家庭笑话来自于我刚上大学并且一直伴随着我大学生活的一件小事,今天讲给朋友们听。

那年9月,我和爸妈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跟我姐汇合之后去“某没文化大学”报到,拿着录取通知书、身份证等等材料在“亚洲最长教学楼”一楼架空层一个位置找到学院的报道点,但这时候我遇到了上大学之后的第一个麻烦,或者说这个麻烦第一次遇到,我的身份证、录取通知书上的名字和注册系统的不一样,是的,吹嘘自己是某市文脉所在的某校连新生的名字都搞错了,他们可能觉得我是香港澳门或者台湾同胞,喜欢“哔哩哔哩,乾杯”,所以自动把我的名字改了。

接下来的一幕就更令当时的我感到吃惊了,负责注册的老师看上去气冲冲地走过来,没有道歉、没有告诉我该怎么搞,而是说了一句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你是不是冒名顶替的?”,我记忆犹新是因为我现在仍然觉得这句话既傲慢又恶毒,不过我当时更多的是担心和急于证明自己不是冒名顶替的,看了一眼后,他让我去教学楼另一头找另外的老师处理。

亚洲最长教学楼的另一头,9月的天,我感觉我好像犯了什么错误,走过去后,找那个老师说明了情况,让我拿着领到的校园卡放在一个什么机器上读了一下,然后头也没抬,说你去找辅导员(负责注册的)人过来,亚洲最长教学楼,我又走了一次,我觉得我错的太厉害了,又好像不知道哪里错了,去的路上,老师很不耐烦地开始了,“今天教你一课,跟人说明的时候要拿出证据来,你把你身份证和通知书还有校园卡都给他,证据,明白吗?”,我点点头,这下我明白我错在哪儿了。

改了注册系统后,终于成功注册了,我说我的校园卡还是错的,他们说校园卡他们改不了,需要重新做,你先拿去用吧,我说好,谢谢老师。接下来就是去宿舍办入住,某大道全长约2公里,校巴没地方坐,只好走过去。然后就理所应当,没法入住,因为校园卡上的名字和宿舍登记表上的不一样,宿舍阿姨很坚持原则,也没有辅导员电话号码,于是我又回去问怎么处理,某大道,2公里,9月,错了。

……

网络id是姓加名,我不是,我是 duchg@mail.xxx.edu.cn,找人改,说没必要,你就用这个吧;

教务系统倒是教务处改了,后来打毕业证的时候,又来了一次信息确认,又发邮件,改了;

选课系统改不了,我一直都显示为“杜成干”;

校园卡归总务处管,我照他们的说法,说改了之后自己掏钱重新打了一张校园卡,可上面还是错的,后来这张校园卡丢了,打出来对了;

后来毕业了,在听上去更先进的“统一门户”办证明,用户名错的,还好开出来的证明是对的,我也懒得联系了。

这件小事,贯穿始终,我处理了没有几十次也有十几次,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没人知道为什么校园内部一个部门一个网络,统一门户也通不了。我甚至抱怨过一次,为毛我爹给我起了这么个名字,不搞个简单点的,比如“杜一”啥的,我爹说,“你不懂,我算过”(我瞎编的)。

但这肯定不是故事的结束啦,后来入职上班的时候,同事问我要什么邮箱,我一般都会说 chengqian.du@xxx.com,都没有问题,因为说惯粤语的可能不太好发音,后来甚至有香港朋友第二天一早很认真地跟“我说我想再确认一下我发音对不对”,然后我们再说几次。不说中文的我一般都会告诉他们可以叫我 Du 就好了,也有人非常坚持说第一次见面一定要尽力说对。当然,也有人读错之后还很无所谓,甚至有人故意调侃 so many chink in your name,我一般会让他们 fuck off。

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朋友们,如果再让我回到那个9月,我可能做的事情也差不多,就是哪里有错的地方,就发邮件打电话或者当面找负责的人改,但我不会再将这视作是我的错误或者失败,而相反的是,我觉得我很成功,虽然有点麻烦,但我一直在尽力取得进展,虽然有时候进展缓慢。

刚刚看到一个TED演讲,说的也是关于姓名和别人发音的问题,他最后总结了三点,第一点是保持谦虚,因为我也是个很容易就骄傲自满的人,每次到这种时候就需要想起这个故事,我觉得我应该始终提醒自己保持谦虚,打别人名字的时候应该认认真真,即使不好发音或者拼写的时候也先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尽力去做。第二点是如果有人搞错了别人的名字,作为第三者应该提醒那个人弄错了,不要拿别人的名字开玩笑,我应该提醒过别人一次或两次。第三就是多尝试,尝试学习每个人读写自己名字的方式。

学学他的结尾方式吧,我叫杜成乾,不是杜成干,或者杜成坤,或者其他什么,我叫 杜成乾。

晚安。